证券时报记者 许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赫然在列,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科技对金融支撑作用的深刻认识。
作为大型综合类上市券商,中泰证券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对内强化科技赋能“自成其美”,对外服务科技创新“成人之美”,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大文章中,书写了双向奔赴、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
做科创企业的价值共同体
2025年1月,中泰证券保荐的海博思创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新型储能行业首单成功上市的首发(IPO)项目。
储能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是我国新型能源体系转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海博思创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行业领先的电化学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提供商,是中国储能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电化学储能是新能源行业的新兴领域,当海博思创递交上市申请时,国内尚无同类企业上市先例,市场认知较为有限,其行业定位与科创属性成为投资者关注及上市审核的重点。
为此,中泰证券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开展了多项开创性工作:从行业研究入手,与专家深入交流,形成对行业与企业的深刻理解;进而从国家政策、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等维度系统分析,充分论证企业的科创属性、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启动发行后,中泰证券深入挖掘投资价值,精心准备材料并积极开展路演,最终助力企业取得优异发行效果。
中泰证券还积极把握债券市场“科技板”设立机遇,发挥全牌照优势,探索科创债、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科创主题REITs等创新债券融资产品,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科技领域。
2024年以来,公司累计服务14家科技型企业实现股权融资67.45亿元,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的IPO单数与规模均位居行业前十;承销发行58只科创债,融资规模达122.64亿元。中泰证券还成功助力多项市场首单或创新案例,形成一系列行业标杆。
精准滴灌绽放“科技之花”
2023年9月,作为全国首批9家试点单位之一,中泰证券子公司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齐鲁股交”)“专精特新”专板正式开板。截至目前,专板服务企业23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占比超84%,两项指标均位居行业首位。
近年来,齐鲁股交立足“规范培育、助企上市”,重点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率先构建涵盖“六大载体、七类工具、八大产品”的综合服务体系,努力成为科创企业肥沃的“培育田”。通过完善企业数字档案、产业链图谱与科创属性分析等区块链应用,并探索认股权、优先股、基金份额转让等创新服务,推动资金精准直达所需。
2025年,齐鲁股交升级推出“上市云梯计划”,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选专家与商业领袖开展理论教学和实战路演,配套“赋能专精特新”“券商面对面”“直通交易所”等系列活动,为“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提供全链条上市陪跑服务,助力规范发展、加速上市。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手段。中泰证券发挥子公司中泰创投、中泰资本的“耐心资本”作用,聚焦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强对科创型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当好科技创新“孵化池”。
近五年,中泰证券为40余家科创企业股权投资30亿元。通过投资山东新动能基金20亿元,助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与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同时,发起设立多只科创基金,管理规模达60亿元,有效带动社会资本持续支持科创型中小企业。
以金融科技锻造核心硬实力
中泰证券将数字金融作为提升发展能级的助推器,以打造智慧券商为着力点,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持续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中泰证券以强大战略定力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党委牵头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组建650余人的专业金融科技团队,年均信息技术投入超10亿元,投入占比连续五年位居行业前列。数字化转型成果获国务院“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项目”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二等奖,15个项目入选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数量居行业首位。
面对大模型技术热潮,中泰证券聚焦场景化应用,构建“1+N”大模型战略框架,以自研“仓颉大模型平台底座”,联动“N个通用产品与业务应用”,实现技术协同与场景快速迭代。目前相关应用已在财富管理、机构业务、投行、运营、风控等多场景落地。
“科技创新浪潮奔涌向前,深化科技运用、服务科技发展,是金融机构的历史使命和必然选择。”中泰证券表示,将继续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大文章,书写双向赋能、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为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