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创新产业转化模式,推动生物医药类专利技术转化项目落地——手握专利利器竞争产业未来

一位四肢截肢多年的受试者,在接受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并进行三周训练后,通过大脑信号成功实现意念操控鼠标玩电子游戏——这是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媒体通气会上展示的成果,标志着其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人体长期埋植前瞻性(FIM)临床试验取得重要进展。不仅如此,该公司已完成B轮融资3.5亿元,建成医疗级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电极加工平台,实现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闭环。

阶梯医疗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下称脑智卓越中心)通过系统化产业转化孵化的科技企业代表之一。该脑机接口项目能快速实现转化并获高额投资,离不开全周期专利管理与运营的坚实支撑。脑智卓越中心的产业转化工作由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统筹推进,在技术研发早期,该处便深度介入技术挖掘与专利布局;在转化关键阶段,该处负责专利价格谈判、复杂里程碑条款设计、销售提成与非临床应用收益分配等许可转让工作,既推动技术高效落地,也保障了脑智卓越中心当前与长远的利益。

“自2019年完成首例科技成果转化以来,中心已累计开展60余项成果转化,对外转让和许可专利超过100件,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突破17.6亿元。”脑智卓越中心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张俊介绍,“依托持续深入的转化实践,该中心已孵化近十家生物医药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25亿元,推动基因编辑、表观遗传、细胞治疗、脑机接口、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创新药与医疗器械项目进入临床阶段。”今年,该中心“创新收益分配模式,推动生物序列类专利技术转化项目落地”案例,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脑科学是全球科研前沿领域,相关产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投入高、风险高、周期长是脑科学成果转化的显著特点,这决定了整个转化生态需要科学家、研究所、社会资本和产业公司等多方共同参与和推动。”张俊表示,“只有通过专利对有潜在价值的新技术进行严密保护,再经由企业逐步完善和成熟,最终才能形成面向消费者的产品,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产业化为导向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是脑智卓越中心开展专利转化工作的基本前提。该中心在论文发表前设立技术价值评估环节,根据产业化前景综合判断是否申请专利及潜在的专利授权范围。“技术本身的市场价值是决定能否转化、如何转化以及转化定价的核心因素。挖掘有产业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基础。”张俊表示。

“脑科学是面向未来的产业,投资人看重的是长远收益,投资的是产业的未来。”张俊表示,一份能公平保障投资人、企业、研究所和科学家等多方权益的转化方案尤为关键。脑智卓越中心创新收益分配模式,突破传统的“里程碑+销售提成”方式,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与灵活协议机制,统筹各方利益,实现了研究所近期、中期和远期权益的全周期覆盖。

“成果转化的收益对中心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为中心提供持续且稳定的非财政性资金支持,更显著提升了中心的内生造血能力。通过将原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中心实现了对前沿基础研究的反哺,能够更自主地布局前瞻性技术、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推进长周期高风险项目。这一良性循环极大增强了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自我赋能、保障科研创新体系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路径。”张俊表示。

自2018年成立知识产权与产业转化部门以来,脑智卓越中心在成果转化到账金额、协议金额、转化专利数量、转化率、孵化科技企业估值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协议金额逐步攀升,科技部于2024年发布的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显示,该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协议金额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多家研究所内排名第2位,比2023年提升3位,在全国3000所高校院所中排名第4位,比2023年提升8位;在专利转化率方面,截至2024年底,该中心专利转化率达到30%。“我们不仅着力促进成果转化,更注重推动有转化价值的成果产生,然后将它交给市场和未来。”张俊说。(本报记者 杨柳

(编辑:刘珊)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